2007年11月20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及ST-4821序列群的发现”项目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项目是针对我国2004年安徽省出现的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暴发疫情,回顾性的和前瞻性的开展了我国流脑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和菌株耐药性的监测工作。该项目的实施是以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徐建国所长的带领下,组成以邵祝军、李伟等博士研究生为主的流脑攻关小组,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通过对我国流脑病原学监测,发现我国目前C群流脑菌株已逐渐成为致病的优势菌群,我国流脑的流行菌群正由A群向C群变迁,并呈全国逐渐扩散的趋势。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MLST)技术,对我国目前流行的流脑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遗传进化分析。PFGE分析发现,我国69.3%的C群流脑菌株为AH1型,是我国C群流脑流行的主要型别。通过MLST分析发现了脑膜炎奈瑟菌ST-4821新序列群,以ST-4821 complex命名的克隆群已经被国际MLST数据库收录,是我国首次报道并被国际承认的克隆群,是国际上引起流脑流行的第7个具有高致病性的C群菌株亚群。研究成果在专业杂志Lancet发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我国流脑流行菌株耐药性监测,为我国的流脑临床病人救治和预防性服药提供指导。系统研究了我国流脑菌株耐药性特征,发现当前我国流脑菌株对传统的磺胺类药物已经100%耐药,为我国的流脑防治药物的使用和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历史上流脑的流行主要以A群为主,流脑疫苗免疫也以A群流脑疫苗为主,流脑菌群由A群向C群变迁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对于我国流脑疫苗免疫策略的调整和制定、采取有效的流脑控制措施、实施合理有效的流脑疫苗免疫规划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稿人:邵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