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研究论文“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in China”。这是我国首次证实在国内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案例,也是第一次报道人-人传播的流行病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无形体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美国和欧洲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报告过这种病例。这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寄生在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身上的蜱传播给人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不适、发热、肌痛、头痛,严重病例可伴生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但由于无形体病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又不为人们所认识,极易发生误诊。该病治疗并不困难,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得到很快的改善,并且治愈,但治疗不当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我国诊断出的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出现在安徽省。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被送到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当月9日至17日,与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5名家属和弋矶山医院的4名医务人员先后出现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与死者病情相似。此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安徽省疾控中心, 安徽弋矶山医院迅速开展实验室诊断,排除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在国内没有诊断试剂,也没有诊断经验的情况下,中国流行病学专家及医务工作者密切合作,迅速取得具有决定性诊断价值的实验室数据,最终确认这是一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案例。
美国和欧洲此前出现的病例均为人畜传播。在流行病学表现与国际报道明显不同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第一次提出了人-人传播的流行病学模式,该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为该疾病的预防、控制提出一种新的预警模式。既有效处理和控制了疫情,也取得了重大科学发现。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传染病应急能力已明显提高,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能力大幅增强。
《美国医学会杂志》高度重视本文的发表并配发了编者按。文章指出本篇论文的重要性在于:首次在中国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案例,也是第一次报道人-人传播的流行病学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无形体病的分布、流行程度;本文的诊断方法也可作为该疾病的初步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