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斑点热(Japanese Spotted Fever, JSF)是一种由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引起,通过蜱虫传播的疾病,最早于1984年在日本被报道。在中国,自1989年首次在海南省发现以来,JSF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显著扩大。目前,已有14个省份报告了人类感染病例,而作为传播媒介的蜱虫,也已在19个省份被检测到。近日,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长期监测,揭示了JSF流行趋势的变化,并指出这一疾病的快速扩散对中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了新的挑战。
研究显示,JSF的流行区域正在逐渐由东部扩展至西部,并在中部和东部的湿润山区形成了高发区。特别是湖北省和浙江省的感染率较高,成为当前JSF监测的重点地区。研究进一步指出JSF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趋势,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11月,尤其在秋季达到高峰。同时,研究发现JSF的高危人群主要为5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这些人群因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和户外活动,与蜱虫的接触机会较多,约占所有病例的70%以上,成为感染的高风险群体。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JSF病例数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21至2024年间,报告的病例几乎翻倍,JSF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立克次体传播疾病之一。这一趋势引发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特别指出,JSF的致死率也令人担忧。2021年,湖北省秭归县报告了首例因多器官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的JSF病例,标志着该疾病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JSF的流行产生了重要影响。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地植被为蜱虫的生存及立克次体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研究团队特别指出,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蜱虫传播疾病的潜在影响,以便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广泛的流行风险。针对日本斑点热的快速传播及病例激增,应尽快普及临床认知和诊断能力,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监测网络,确保病例能够及时报告并得到有效处置。同时,应在全国范围内增设监测点,以便及时掌握流行动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图1. 日本斑点热(JSF)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立克次体病
A. 日本斑点热及其病原体日本立克次体在中国的分布;B.日本斑点热的监测点及监测结果;C.
2012-2023年中国境内不同种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病例数。紫色虚线表示黑河-腾冲线。由于内蒙古东西部气候差异显著,仅展示有病原体报道的地级市。
JSF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蜱传立克次体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重要威胁。此次研究不仅为中国应对蜱媒传染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数据参考。随着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入,这一研究成果还将为其他国家应对蜱媒传染病提供宝贵经验。未来,加强跨区域的疾病监测、推动疫苗研发以及提升公众健康教育,将是有效控制日本斑点热流行的关键措施。
本研究论文以“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Japanese spotted fever in China: A dominant rickettsial threat”为题于2025年1月5日发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n杂志(为JCR分区生化和分子生物学Q1区,影响因子14.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滕中秋、张雪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秦天研究员为责任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资助(项目编号:2024NITFID504和2024NITFID402)。